xíngcăo

行草


拼音xíng căo
注音ㄒㄧㄥˊ ㄘㄠˇ


词语解释

行草xíng cǎo

  1. 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。

  2. 行书与草书的并称。

引证解释

  1. 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法字体。

    宋•苏轼 《郭熙画秋山平远》诗:“为君纸尾作行草,烱如 嵩洛 浮秋光。”
    明•赵宧光 《金石林绪论》:“行草,如二 王 帖中稍纵体, 孙过庭 《书谱》之类皆是也。”
    陈衍 《元诗纪事·沉贵》:“﹝ 温日观 ﹞酒酣兴发,以手泼墨,然后挥笔,迅于行草,收拾散落,顷刻而就。”

  2. 行书与草书的并称。

    唐•张怀瓘 《六体书论》:“子敬 不能纯一,或行草杂糅,便者则为神会之间,其锋不可当也。”
    宋•陆游 《作字》诗:“整整复斜斜,翩如风际鸦。书成半行草,眼倦正昏花。”
    康有为 《广艺舟双楫·原书》:“由 秦 分而变 汉•分,自 汉 分而变真书,变行草,皆人灵不能自已也。”

网络解释

行草

行草,是介于行书、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和书法风格,可以说是行书的草化或草书的行化。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刻板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。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。

分字解释


※ "行草"的意思解释、行草是什么意思由汉语词典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。

行草造句


  • 1.从内涵和艺术成就看,二人均师出古人,熔铸王铎、怀素等行草大家之所成而独出机杼,匠心独运。

    2.许若文的书法,具有令人惊奇的创造性和多样性,或厚重或优雅,多奇趣散逸,精于行草,兼美诸体。

    3.获全国第一届行草书展妙品奖,全国首届行书大展提名奖,全国第二届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,第四届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,河南省千秋伟业书画大展一等奖等。

    4.书法家马文鸾楷书纯熟清秀、如出天然,行草骨肉亭匀、柔劲相宜,被国内书界誉为“南有周昭,北有马文鸾”。

    5.王羲之楷、行、草、飞白等体皆能,古人称其行草如‘清风出袖,明月入怀’,堪称绝妙的比喻。

    6.行草学二王、米芾,飘洒畅酣,他主张树立骨力,善於取势,主张书小字必先习大字,心经笔法,意存体势,这样才无轻率之病,书法刚健遒美,秀逸有致。

    7.尤以金文、行草、小楷见长;他研习古文字,成绩卓越,涉足甲骨、金文、战国文字研究,其中对古文字形体讹变的研究,被誉为“古文字研究中的一项新成就”。

    8.所以,长水的行草书无论清丽还是浑厚,无论精巧还是奔放,也无论流畅无羁还是深沉凝练,写来都潇洒自然,“无意于佳乃佳”颇得晋元书风个中三味。

    9.从沈先生行草见诗魂,是通过行笔中的应势随变,通过结体与布局中的跌宕起伏、舒徐驰骤、疏密离合,体现诗韵的节奏美、诗意的流动美、诗境的空间美。

    10.使草书以作楷之笔出之,起讫变化而不失法度;反过来,楷书又以行草之笔出之,自然变得血肉丰满。

    11.书法家马文鸾楷宗欧柳,行草取“二王”之妙,其楷书纯熟清秀,如出天然,行草骨肉亭匀,柔劲相宜,被国内书界大师誉为“南有周昭,北有马文鸾”。

    12.行草轻捷条畅、秀逸稳健,书卷气浓郁,可见晋唐风范。

    13.婀娜多姿,漂亮温婉中蕴含几分阳刚之气;丰富兼美,所擅之行草中时见自然融入之秦篆汉隶之线条。

    14.作行草,气格雄健,与文章相表里,大抵书法至唐,自欧、虞、薛振起衰陋,故一时词人墨客,落笔便有佳处,况如杜牧等辈耶!

    15.主攻篆隶,同时临习唐楷、行书二王系列等多种行草书及汉篆碑贴,先后师从王朝瑞、韩少辉、胡立民等名师。

    16.徐先生书法自汉魏碑版,二王行草,凡历代名家墨迹,皆心摹手追,数十年不倦。

    17.其书法风格清劲,行草书更是自成一家,水墨作品在传统的内蕴之上增添了许多西方绘画的潜在意识。

    18.善绘事,惜画从不传,工行草,书法瘦挺劲健,笔意类欧阳询、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。

    19.举止癫狂,人称米颠,行草得王献之笔意,用笔俊迈,与蔡襄、苏轼、黄庭坚并称“宋四大家”。

    20.大字行草用笔强化提按顿挫,折冲绞转,锋出八面,线形变化恣纵不可端倪。


  • 汉语词典字典大全在线查字,收录汉字最多最全最专业。

    Copyright © 2004-2010 SYSAU.CN 汉语词典大全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: 辽ICP备19002848号-1